顯示具有 新聞時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聞時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導盲犬

  今日新聞是「不准導盲犬入店 義麵餐廳惹爭議」,如果只看文字新聞我會覺得餐廳這麼做不恰當,導盲犬很無辜,但是看了YouTube上由hanson0918上傳的兩部清楚實錄後......我馬上改觀,那餐廳老闆已經試圖找出兩全其美的措施了,反而是那個講話的王小姐咄咄逼人的態度令人不爽。

  首先要說的是,王小姐認為導盲犬是視障者的眼睛,所以盲人到哪,導盲犬就可以到哪,我覺得合理。但老闆的立場是:之前有讓狗進入餐廳,但其他客人卻說有味道、狗毛,大概是影響客人用餐所以就被客人給提告了。老闆不想為了這點小錢而跑一趟行政流程,所以希望王小姐入內用餐,而導盲犬留在離她一公尺遠的室外空間,我也覺得合理。

  因為無論是導盲犬還是寵物犬,他們都是狗嘛(王小姐一直強調導盲犬不是寵物,難道導盲犬還不會掉毛不成),有些人就是對狗毛、貓毛、細菌塵埃過敏呀,而且餐廳又是一個室內的封閉空間,萬一引起其他併發症狀,那當然會對用餐的餐廳提告求償。為什麼不是對狗主人進行求償?因為狗一定會有味道跟狗毛,這無法避免,但餐廳卻應該進行避免的措施才對。

  在這種情況下,老闆真的很無辜,他也想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給所有客人,但客人間勢必造成衝突,然後倒楣的卻是老闆=.=。所以他提出折衷的辦法,讓導盲犬留在室外空間,這不是歧視,而是尊重其他客人,因為盲人如果入內用餐,服務生當然會幫忙帶位跟給予協助呀?導盲犬只是不會說話的眼睛而已,服務生的眼睛卻會告訴你該注意台階、小心桌腳、現在上了什麼餐點、洗手間在哪裡、小心刀叉等等等(如果餐廳不給予協助那當然又是另外一碼子事了)。

  影片中那個王小姐一直搬法條法條的,唉...誰會沒事讓自己擔當一個歧視導盲犬的罪名,只是王小姐強硬的不肯退讓而已。我唯一覺得那老闆錯誤的地方就在於,他應該可以先進去店內,詢問有沒有對狗過敏、懼怕或不願狗進來餐廳的客人,如果沒有的話,可不可以讓導盲犬入內?如果大家都接受,那就選個離內場遠點的地方讓盲人跟導盲犬就坐;如果有人不接受,再出來進行解釋,把戰火留給兩撥客人自己解決(毆)。

  王小姐,其他客人不想讓導盲犬入內,並不是因為他們觀念錯誤,難道他們不能對狗過敏、懼怕或根本不喜歡狗嗎?這種自以為是正義之師,其他人都是錯誤的立場,才更讓人感到不爽,徒讓社會大眾看完實錄後增加厭惡感而已。

  PS還是要說,媒體喜歡羶色腥,就算最後有人出來道歉了,也不容易被大眾記住,既然如此,何必一開始就錯?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老兵自掏腰包供廁紙

  今天看到這則新聞:

〔自由時報記者李立法/屏東報導〕八十三歲的退伍老兵黃順捷,每天花兩個多小時幫社區撿垃圾、清洗公廁,三年前開始,還自掏腰包、每月花一千多元買衛生紙放在車站及菜市場的公廁,給人方便。他無所求的付出,溫暖整個社區。

  看完我很有心得,我決定來分享我大學時期遭遇到的事件。

  某個早上八點左右,我正經過學校R棟一樓要往S305去上課,結果看到有兩個歐巴桑從廁所方向走出來,她們手上還抱著兩三捲的廁紙。你以為她們是掃廁所的歐巴桑嗎?錯了!我聽到的對話是這樣......歐巴桑A對歐巴桑B說妳怎麼只拿這麼一點點(半捲廁紙)?歐巴桑B說這樣就夠了,拿多了不好意思。結果歐巴桑A又說東西放在那不拿白不拿阿,要不要再多拿一捲?然後邊講邊離開了......

  很明顯,這兩個歐巴桑就是學校附近的居民嘛,仗著學校廁所有免費衛生紙,竟然就七早八早的來學校行使五鬼搬運大法,我真覺得她們也太誇張了點吧?講難聽點,這應該算是偷竊吧,因為她們又不是學校的學生、老師或員工,那些衛生紙當然跟她們一點關係也沒有呀,竟然還有臉來竊取學校的資源,真是太過分了,而且一搬還直接拿兩三捲走(是那種大捲的,不是小捲的)。相比這個新聞,天吶,人怎麼可以差這麼多。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新聞

  「現做密封奶茶 暗藏2公分毛髮」,原來現在這種程度就可以上新聞了嗎=.=

  很久以前我去景美那家85度C買了杯熱綠茶,結果到學校打開塑膠蓋子才發現......封口處竟然封了一條橡皮筋囧。具體而言,是這種狀態:


  我當時眼睛看的都快掉出來了=.=,但是我都來學校要上課了哪有時間捧著這杯證據回去投訴,於是就那樣放著到中午(其實我當時很想戳吸管下去喝,但是橡皮筋都浸到綠茶裡了耶...),等到上完課我又帶著那杯飲料回去找店員。

  店員:小姐您好,請問需要什麼呢?  
  我:扼...那個,我今天早上買了杯飲料,上面竟然有根橡皮筋耶...

  然後店員就把那杯飲料收走,重新做了一杯綠茶給我,跟我講了句「不好意思喔!」就結束了。

  其實我當時已經要進捷運站了,完全沒有想到他會重新給我杯飲料(難道不能把這杯保留到明天早上嗎XD),等我搭完捷運這杯就又涼了啊!!不過重點是橡皮筋在封口上這麼明顯的一件事,店員蓋蓋子時竟然還沒有發現,現在一回想起來這根本比那兩公分毛髮還離譜耶...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拾金不昧

  可能是我的錯覺,最近拾金不昧的新聞突然就像雨後春筍般都紛紛的冒出頭來了,而且新聞焦點全部都放在撿到錢的人不要酬金上面。

  是說之前那個三成案第一次聽到時,我還想說三成?三成?石田三成?三成之亂,這是什麼新戰爭爆發了嗎(毆),後來才曉得是一位法律系畢業的學生潘女跟貧婦索取三成的報酬金。一開始大家都把矛頭指向潘女,說她不應該向貧婦索取酬金,因為六千塊也是筆不小的數字,對貧窮人家來講是至關重要的生活費,而且既然是捐,眼前不就有更需要幫助的人嗎?

  但後來潘女的同學又跳出來澄清,說是一開始聯繫貧婦時,貧婦大概是錢找回來太高興,脫口說出給一半當酬金,潘女覺得太多,才說那三分之一就好,於是就立刻捐了個六千塊給社團,還貧婦三分之二,而警察在旁邊什麼都不懂,以為是潘女強索酬金,才會幫貧婦說話。

  我本來以為這整起事件注定成為一場羅生門,但神奇的是後來貧婦又說其實是警察搞不清楚狀況,才會鬧上媒體這麼大版面,而且她本人並非貧婦,也不是單親家庭,職業還是計帳士,剛好相反撿到錢的潘女才是個需要接受補助的清寒家庭←這是在玩逆轉裁判嗎...

  身為一個毫無關聯的路人甲,我個人主觀看法是,媒體喜歡羶色腥,所以在一開頭報導時就對這起新聞加了些猛料進去,卻不料猛過了頭......至少現在還覺得婦人是個單親貧婦的應該還佔了多數吧,就算後來真相出來了,大家記憶最深刻的標題卻還是「拾獲貧婦2萬1 法律系畢業女要3成」這種標題。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社會是需要假象來維持的

  剛看完一連串新聞後,頓時有些無力。先是張銘清事件,這些鬧事民眾到底是基於什麼原因而鬧事呢?只是因為政治因素?支持一定要用暴力來表示嗎?還有陳水扁先生說:他到我故鄉,皮癢討打!這些人的所作所為,都不禁讓我嘆了一口氣,台灣會在國際媒體中丟臉,你們真是應該負起責任。

  然後,我又看到了「管碧玲怒甩洪秀柱一巴掌」的新聞,啊...老實講,這兩位人物我都只認識名字而已,雖然案發現場到底如何我也不清楚,但是甩巴掌...我的天啊,在我看來甩巴掌用在平輩間,那一定是有什麼深仇大恨了,可是...就算有什麼言語之間的糾紛,先動手打人本身就不是個良好的行為,再仔細一看......又是民進黨。

  我只是覺得,該說是價值觀念的不同嗎?以野蠻暴力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時代真的已經過去啦,我們是「民主」國家,想要社會安定和諧,你們這些公眾人物能不能做好表象,就算是假的也好呀,回家你愛怎麼摔怎麼罵都行,能不能夠以一種和平的態度在公眾媒體中和平相處,這樣才能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呀!還有熱衷於政治的南部鄉親們,想改變社會就要先改變自己,有句話說:在刮別人的鬍子前,要先把自己的鬍子刮乾淨。懂嗎?別讓對岸笑話我們的程度只有如此而已。

  不知不覺發起牢騷囧。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高材生報到 技職教育翻身?

  剛剛看到一篇新聞,是我最近看到對技職教育,寫的比較中肯又實在的文章。
  其實,技職教育的重點不是某校招到一、二名基測超高分的學生,而是全面提升技職教育的水準,讓國內的產業有基層的技術人力可用,讓技職畢業的學生有待遇優渥的工作可做。能將基測廿、卅分的考生教到擁有一技之長,能夠在職場立足,這才是成功的技職教育。

  有些新聞都喜歡報說:XXX分舍X中選職校,雖然每位考生的講法都很正面,像是我對XX感興趣啦,我以後想做XXX啦,可是一經過新聞報導出來,就有一種"為了追逐夢想"、"在未來擁有一技之長"之類的......該怎麼說呢?這都是事實沒錯,但怎麼有種「這人真是勇往直前」的嘲諷感呢......?(是我疑心病太重了吧囧)

  分數高也不見得能讀好技職這條路的,每個人對未來都有不同的規劃,並非一味的揚O除X,有些人除了書讀的好,什麼事都不會;有些人不會讀書,但會其他常人所不能的,我想,師長們所要做的,應該是正確的與孩子們規劃並分析他們所適合的路,不是分數低就該念技職,分數高就該讀高中的,現在高分讀職校的,畢竟還只是少數,不知道哪年才會有均衡狀態出現。話說在新一代上,那所國立某大學表現的也真是映證了「設計與技術非高分所能駕馭」這句話吶!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被複製的憂鬱

一成五卡到陰? 33萬大學生很憂鬱
  這年頭憂鬱的人真多。
  董氏基金會公佈大學生憂鬱情緒與求助行為調查,自認嚴重到需求助的憂鬱情緒比率高達25.7%,以全台132萬大專生推估,恐有33萬大學生感到憂鬱。
  雖然我不了解132萬大專生是從哪邊生出來的,不過沒有關係,我相信它們在期中、期末考時調查的準確率,誰會不憂鬱呢?一千六百人的嚴重憂鬱情緒,忽然間就這麼的蔓延開來,被放大兩百倍的觀察。準確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人若能被一紙問卷分析出來,倒是挺直得慶幸的,因為人性不再是那麼過分複雜。
  調查並發現,被問及為什麼會得憂鬱症,近一成五認為是「有不乾淨的東西附身」,四分之一認為「受未知力量掌控」。
  真是個令我瞠目結舌的答案,不是不相信,但我覺得這應該是惡趣味回答居多吧?
  精神科醫師指出,精神分裂症病患較易出現妄想或幻聽症狀,但這類病人僅占全人口一%,董氏的調查結果比例偏高,不大可能。

  梧棲童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湘雄說,所謂卡到陰和外力控制,在醫療專業看來是精神分裂或躁鬱症狀之一,如果不影響課業、工作或生活,其實不用大驚小怪;如果嚴重,應趕快請教精神科醫師。
  報導出來,我只聽見周圍的人討論「卡到陰」跟「未知力量」XD,一串串的數據資料,這年頭憂鬱也真是越來越簡單及大眾了,話說回來,董氏丟出這批資料,不知道用意何在?正視憂鬱情緒嗎?那他們不曉得有沒有先去輔導那一千六百位同學......因為做完問卷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落在哪一區呀,既然不曉得又何來正視呢?(現在回想起來,五、六月感覺我有做過類似憂鬱情緒問卷的樣子(謎))

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媒體給「宅」這個字的定義

  事實上我已經麻木了。

  從九月一號的我猜播出後,各界討伐的聲浪不斷,許多鄉民對吳姓主持人的「自以為幽默」感到憤怒,對某藝人團體也不斷的批評她們「簡直跟天線寶寶有得比」,為了避免被網路資訊誤導,我決定先去看一下節目錄影的內容,然後看到了戰火的起源:「這種所謂的輕小說,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就是有一點,就是帶那個情色方面對不對......」還有語出驚人的:「我覺得這種人(宅男)不應該生活在世界上」,唔,難怪會被大家火熱的「討論」。

  我猜這節目對宅男的定義是:不出門、喜歡電玩、不修邊幅、自己組裝模型、沉迷動漫、喜歡獨自行動、不善於表達、沒有男女朋友,而女生幹的是同樣勾當,則叫腐女。

  她們不懂。(咦?我又用這句話了)

  但無所謂,問題是我們得搞清楚她們為什麼會有如此誤解。如果今天我對宅這個字一無所知,我所問出來的應該是:「宅是什麼?」而不是「就是有點情色......」或「電車上的變態」,這個錯誤知識是從哪裡來的呢?我想新聞是有很大關係存在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跟色情有關的、跟電腦有關的、跟自閉有關的......等等,新聞媒體都會在標題上加上聳動的、誇張的字眼:六成五宅男宅女學生 曾接觸色情影片漫畫,然而我點進去,卻發現它只是把看了色情影片的人稱做宅,標題卻搞的好像宅男宅女當中,有六成五的人看過色情影片一樣;還有研究生因為在電腦前趕論文,昏倒後,又被新聞報成宅男一直窩在電腦前,導致......這、這個研究生不在電腦前,請問他是要出現在哪裡啊?還有一些暑期活動,都在強調走出戶外,不要當宅男。不出門如果叫宅,那要醫師跟心理輔導人員做什麼?直接說:因為他是宅男,我也沒辦法就好啦!不要把米蟲憂鬱症患者之類的都劃分到宅的規範裡!
  日本「新東京宅男互助會」,對日本某家雜誌社提出抗議,並連署230位宅男互助會會員連署,抗議內容為某雜誌把不工作、頹廢、每天在家裡不出門、懶惰、骯髒、每天玩電玩等與宅男畫上等號。互助會提出幾點論點,以釐清宅男與米蟲的區別。

  一:宅男必須熟悉日本近20年的動畫文化、漫畫文化。宅男協會提出某部目前御宅族最熱門的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在宅男協會中,幾乎大多數宅男可以在60秒之內背出裡面的主角資料與其作者,OVA跟劇場版也必須熟悉;而且每位宅男必須熟悉50部以上的動畫、漫畫,不然在交流協會上可能因為自己知識不足而丟臉。

  二:宅男並不是足不出戶,幾乎每星期都必須上街充實自己的動漫知識,並且補足電玩的新貨。每年一定要抽空去宅男聖地「秋葉原」朝聖一次,因為「秋葉原」有著『全日本最龐大的電玩、動畫、漫畫、電腦週邊倉庫』之稱。沒去過不能稱為宅男,當然以東京地區的宅男來說,每星期去一次是必然的。所以足不出戶的是稱為「米蟲」比較洽當。

  三:宅男必須備足充實的電腦知識。在新東京宅男互助會裡,領有日本電腦執照的人數幾乎是2/3以上,大部分人更擁有電氣執照之類的高級證照。而且平日也會繼續充實自己的電腦配備知識,所以那些只是純粹喜歡玩電玩懶的工作的並不配稱為宅男。(有沒有看到?米蟲有覺得丟臉嗎?)

  四:宅男依照統計,為日本每年帶動至少50億日圓的資產。宅男幾乎都身懷技術平日在家會利用網路賺錢,並不只是打電玩、看動畫。有些人利用網路流通幾乎都有自己收入。

  後來雜誌承認錯誤,並把上次的報導不工作、頹廢、每天在家裡不出門、懶惰、骯髒、每天玩電玩的人「宅男」部分改為「家蟲」。

  宅男不是這麼好當的,媒體醒醒吧!藝人們,雖然不知道你們到底是如何說出這種話,不管是「配合節目需求」、「襯托自己不宅」還是「被大眾傳媒誤導」,請記得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唷。

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思考這件事,是需要多數人支撐的

  前兩天看到這則新聞,因為父母禁止玩線上遊戲,一個才十五歲的少年就燒炭自殺了,當時心裡並沒有太多想法,只覺得少年如同他遺書上所言--「太傻了」。直到戲頻上又有人轉貼那則新聞,一群人開始發表意見後,我才了解思考這件事,是需要多數人支撐的

  大概是對新聞已經麻木,讓我對於裡頭所包含的事實又或是真相,不想再去多加思考,也可能是一個人的思考過於貧乏,所以對這新聞我們只有以一種不屑、鄙視的態度:「哼,小孩子一點抗壓性都沒有。」、「沒這麼嚴重吧!」或「這種人死了也好。」來解讀(相信我,一開始聽到的大部分人都會發出類似這嘲弄的幾句話)。

  他們錯了。(借用小掰同學的話)

內向乖巧的林姓少年,暑假期間為了照顧高齡的阿嬤,所以幾乎都待在家中,也因此沉迷於網路世界不能自拔。

  因為照顧高齡阿嬤而待在家中,因此沉迷網路,這話怎麼看都覺得是上下交相賊 不相關的一句話。但,台灣記者的功力可以讓我暫時無視這段話。少年的父母親受訪時,表示一切都是網路遊戲惹的禍,這個嘛,雖然在下也只是區區路人甲一名,但也知道這絕對不是遊戲本身的錯,自己的兒子已經如此了,為何那父母還是無法認知到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對少年而言,絕對不是因為「無法玩遊戲」而輕生,而是「無法接觸朋友」

「我的人生已經快過不下去了,現在最後的依靠又失去」,依靠指的就是電腦。

  這段話我們又可以無視記者亂下的定義了,什麼電腦啊!再不濟至少也寫個遊戲吧!白天在別處上網有逛到一個網站在評論這件事,但回家狂翻MyShare再找還是找不到在哪,我有回覆文章,不曉得有沒有人能連到這告訴我那邊的網址XD。

  我當然不可能長篇大論什麼(奇怪......一開始我只是想要述說思考這件事,是需要多數人才能持續下去的,不知不覺就把新聞也拉進來了?),我只是想說,不要以為輕生的人都太傻,或許我們覺得無關緊要的小事,對他們而言卻可能是人生中最後的一點希望,不要在人走後還嗤笑他對問題處理的態度,不要把這件事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並賦予什麼「草莓族」又或「水密桃族」之類見鬼的稱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