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古典戲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古典戲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臺灣豫劇團《天問》

  嗯......現在推薦好像有點來不及了哈,今年最後一場等一下就要開演了,但我覺得還不錯,總之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購買DVD收藏(如果以後會出的話)。

  其實一開始是很猶豫要不要看的,因為豫劇跟莎士比亞融合我覺得好奇怪(毆),結果不曉得何時我竟然已經請編輯幫我訂好票了!!我根本記憶喪失有這回事了呀!!我如果會看八成都是因為有豫劇皇后王海玲的關係,我第一次看的豫劇就是王海玲主演的劉姥姥,過了許多年還是值得回味。

  開演前TINA問我這在演什麼?我就說李爾王。她又問我李爾王在說什麼?我頓了一下(忘得差不多了)說:妳只要記得這是個大悲劇就好了......= =

  演出時發現整齣戲風格好touch我,從唱腔、服裝設計到舞臺都完美融合出一種大氣磅礡,沉穩又扎實(說到服裝好有魔法公主的FU唷)。不過幾度都以為改編的結局或許不會太悲,沒想到每個轉折點都在朝原著發展......啊,好慘,竟然一模一樣,看完都嘆了一口氣。第一次看這種豫莎劇,結合起來我覺得滿好的,以後有機會也可以安心購票了呢(......)。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霸王別姬


  說到霸王別姬其實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段小樓跟程蝶衣QQ,不過今天看的不是這兩位。主演是中國國家京劇院的李勝素和于魁智,項羽上下半場則分別特邀奚中路和楊赤。

  楚漢相爭大家都耳熟,但京劇演起來覺得項羽根本勇猛有餘,卻是個嚴重智缺......哪來這種蠢蛋給李左車騙阿囧,只好用「演戲、演戲,簡化劇情增添笑料是必須的。」來幫西楚霸王平反一下。

  上半場的項羽如果用滿分十分來說,大概只有四到五分吧......似乎是破嗓了,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完全二二六六,枉費出場掌聲比劉邦多呀(?)。下半場我就打九分,扣一分是因為項羽明明就三十歲壯年,聲音為什麼唱的像五十歲老年一樣,都把項羽唱老了,雖然是夠渾厚有力沒錯。

  其他從演員到佈景都好的我無話可說。除了文武場穿西裝演奏我個人覺得超不協調就是......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傳奇風雅叁《遊園》、《殺四門》、《坐宮》

  我看到坐宮跟 仇笑癡 魏海敏就決定來看了。牡丹亭陸陸續續的也看了幾齣,但遊園真的看完也沒什麼深刻的記憶(可能是沒認真讀劇本的關係,不過這齣真的有點平淡),不由想到幾年前跟喬看幽媾真是讓人印象深刻阿顆顆顆(演到精采片段我們兩人還意味深長的對視一笑)。


  殺四門第一次看,飾演秦懷玉的是朱柏澄,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不過中場休息時好多媽媽們都衝出去跟他合照,這帥氣武生的角色根本比楊四郎還吃香。這場上也難得有登臺的小朋友,雖然沒什麼台詞,不過看身段我覺得有一位小朋友根本在全程恍神(?)舉旗子也不太俐落,但考量戲曲的辛苦,希望你們可以努力堅持下去(還是這只是臨時抓來的?如果是臨時抓來的話那倒是挺乖巧的),畢竟我覺得會專門從小練戲曲的人真的不多了。

  然後壓軸是功力深厚的老將,吳興國與魏海敏主演的坐宮,單看劇本這齣真的很有意思。而且我最喜歡魏海敏紮實的聲音惹,相較之下遊園杜麗娘有點飄飄的。


  題外話,話說11日收到國光藝訊,翻ㄧ翻後本想買一套秋季公演,結果一直看到封底才發現--根本就演完了!!哪招!!為什麼都演完了我才收到訊息Orz,上面發行還寫十月到底是真的還假的啊......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古典戲曲選讀與欣賞-金鎖記

前言
  金鎖記是張愛玲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收錄在傾城之戀一書中,大一寒假時,因國文老師的推薦,我第一次接觸到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其實之前也斷斷續續看過一些短篇,但卻沒有摸過書),讀完金鎖記,如同有個哽硬卡在我的喉嚨裡般,眼框也麻麻的,說不清是哀是悲還是淒。等知道金鎖記要演出京劇,心裡也是期待萬分,不知演出會是何種光景?於是,我又第一次接觸到了魏海敏女士,那令人震懾的演出。

1人物造型
  一開始吸引住我目光的,主要還是魏海敏那半身劇照,服裝、髮型與妝容。服裝套用上了張愛玲民初清裝的原著,並且拿掉了水袖,很多人物的肢體動作明顯與傳統戲曲所表現的不同,如果是童世舫這麼個留洋回國的,甩著水袖想也奇怪。不過旦角手上拎著一條手帕、小生手上有一把扇子,不知道是否有替代作用。

2舞台佈景
  舞台佈景的更換,我覺得是十分有意思的,因為在更換的過程當中,就像是姜家平日的生活,佣人們忙碌的清掃以及搬東西,時不時的談上一兩句笑話,活脫脫就是戲裡的一部份!而等到佣人們清掃完畢後,佈景的更換也就這麼完成了。

3劇情安排
  看過原作以後,發現京劇裡的演出,採用了虛實交錯的手段,不斷重複出曹七巧在面臨生命當中,重大事件時的抉擇。劇情一開始,曹七巧唱著十二月小曲,卻在中途有人叫了她一句:「七巧」而戛然而止,「七巧?七巧?我叫──曹七巧!」不管前頭是個什麼場景,一下子便又回到現實中來了。

  中間姜季澤的婚禮,人人都穿著大紅衣裳,只有曹七巧一身樸素的穿著,夾雜在現實與幻象間,似乎是她與姜季澤成了親,又似當初與姜二爺成親的日子。以及小劉,京劇裡對這個人物刻畫的特別深,他從未實實在在的出現過,只在曹七巧的記憶裡徘徊,一次又一次的述說著當初七巧的選擇,是個錯誤的決定般。

  劇裡有兩場打麻將的場景,一實一虛,實的隱藏了姜二爺的木魚聲以及咳嗽聲,圍繞在洗麻將的聲響中,陰陰鬱鬱,頗像曹七巧的內心,富貴與怨恨糾結在一塊;虛的應用上了場景分割的手段,一邊打麻將,曹七巧邊嘲笑起芝壽,而場景另一邊的芝壽,只能無力承受起這個唏落。

  除了虛實交錯的演出外,京劇還特別的注重出曹七巧由正常轉為病態的過程,像是上半場的最後面,本來書中只略微提到幾行,七巧替長安纏了腳,沒想到在京劇裡的演出卻是如此強烈而震撼,那鮮血般紅的纏腳布,以及拿來碎骨的鎚子,配合著魏海敏那詭異又病態對兒女的依戀,那是我覺得整齣戲裡,曹七巧變態的開始。

  小雙也是我比較注意的對象之一,她的舉手投足,從年輕到老朽,無一不演的微妙微俏,我想劇情會把她安排的從年輕到老,一直跟在七巧身邊,應該是想藉由她來傳達出,旁觀者心裡一種明瞭的態度吧?

結語
  剛開場,聽著斷斷續續的胡琴聲,我想到的不是張愛玲的金鎖記,而是傾城之戀裡那一句「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以及白四爺隻身拉著胡琴的開場,咿咿啞啞、低沉的音調,讓我想到那個民初的年代,身為女人的一種悲哀。不過開場是曹七巧愉快的唱著歌,這倒嚇著我了!直到曹七巧從虛幻中醒來,那句「我叫曹七巧!」聲音混圓有力,而且一聽馬上就跟之前所聽過的所有旦角聲音立分高下,我馬上坐直了身子,專心起來。

  不過令我感到有點生氣的是,每次演了一會兒,我週遭都會有不大不小的聲音在解釋劇情,不曉得是因為老人家不懂,又或年輕人太愛解說,旁邊三不五時都會開始討論起台上的劇情來,而且聲音還有越來越大聲的趨勢,令我有點小小的不爽快,但又不好意思叫他們閉上嘴。之前看王有道休妻時也是,王安祈教授還在導聆呢,台下竟然有老人家覺得不耐煩,直問戲怎麼還不開始?叫她快點離開。

  京劇是一種精緻的戲曲,或許看的人比較少,但都會是穩定的觀眾群,如果想要再進一步推廣給更多的人看,我想,觀眾的素質好不好,也會是個很大的因素。看完了金鎖記,我很喜歡,眾演員們,我也很喜歡,可惜觀眾們的素質,我不喜歡。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0503

  等一下要外出看金鎖記,我回想起來之前看王有道休妻時,前面坐的是滿滿的銀髮族,他們一邊看戲,一邊熱烈的掌聲,偶不時爆發出一聲「好啊!」(好字要拉長音)不知道等會兒會是個什麼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