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1日 星期六

夏日的BLOG傳說

夏日的部落格傳說,真是令人躍躍欲試

可主題挑戰限定樂多日誌的使用者,我又不想為此多增加一組帳號密碼傷腦

但這麼有挑戰性的活動,怎麼可以少了我呢(......)

好吧,小金人,就是你了!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小美人魚,動畫vs童話

迪士尼動畫-小美人魚 與 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

  實際上迪士尼雖然是取材自安徒生童話,但改編的劇情相當多,且把一個淒美的悲劇扭轉成皆大歡喜的局面,我想這是因應動畫的觀眾群,要給予孩子們一個他們「希望」的結局吧。

  其實我一開始想比較的是手塚治虫的短篇動畫「人魚」,但我發現了一個不可行的問題所在,那就是在手塚治虫的動畫裡,現實和幻想是被嚴格區分的,而人魚在大家的眼中就是一種幻想,看的到人魚的小男孩甚至被當成精神有問題而送去治療。這跟安徒生與迪士尼所編織出來的故事有著很大的差異性,為什麼一條魚會說話?可能大家看著看著都會覺得…動畫嘛,就是這樣啊,但卻令我陷入一個死循環的程式當中。

  扯遠了,讓我們先來說說小美人魚的一些差異吧,動畫裡的川頓國王是一位寵愛自己女兒的父親,她擔心自己的女兒到水面上,會被人類攻擊,因而限制愛莉兒到水面上;而童話當中,只要小美人魚年滿十五歲,她便可以自行游到水面上,沒有川頓國王的阻止。在這裡,迪士尼把愛莉兒塑造成一位符合我們這個年紀(好吧,我們是老了一點), 青少年叛逆的感覺,父母越是阻止你什麼,你就越想做那件事,這似乎是迪士尼第一位大膽塑造出來叛逆的女主角角色。在童話當中,小美人魚有五位姊姊,而動畫卻有六位,我覺得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是因為迪士尼在劇情與音樂方面是一起製作的,她的姊姊們出場時有合唱一首歌Daughters of Triton,因為要配合音樂,所以增添的。

  如果要把安徒生的小美人魚與迪士尼拿來比較,我想那是無法相比的,因為雖然同樣叫做小美人魚(也有人叫人魚公主、海的女兒),但他們的內容已經相差太多了,安徒生給予的是愛情的抉擇,最後小美人魚是有機會殺王子的,這樣小美人魚便可以重返大海,但她沒有那麼做,寧願讓自己化為泡沫,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悲劇中的正面向,會讓讀者覺得美人魚真的是深愛著王子。而動畫的小美人魚,則在愛情中增加著父親的關愛、朋友的友情(小比目魚、賽巴斯丁),以及陰險狡詐的黑暗(烏蘇拉)。

  當然也別忘了最重要的音樂。在小美人魚中,音樂純粹是為了劇情而創造,並沒有帶著商業營利的目的(據說迪士尼一直遺憾沒把它變成當紅歌星所演唱的流行版本)。所以故事氣氛營造的非常好,每首歌與劇情都結合的絲絲入扣。我想動畫的優點就是這吧,用音樂連貫整個故事,比觀賞童話故事更能體會到其中的意境。

--
動畫與童話 相同處
小美人魚同樣嚮往著人類的世界。
都對王子一見傾心。
在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救了王子。
同樣拿聲音與巫婆交換雙腳。
小美人魚與王子的戀情接受到第三者的阻擾。

動畫與童話 相異處
動畫的小美人魚有六個姊姊,而童話只有五個。
動畫的小美人魚十六歲,童話十五歲(有些會寫十六或十七)。
童話有出現小美人魚的奶奶,動畫沒有。
動畫裡川頓國王出場許多次,但童話沒有出場(有些會提及)。
童話裡是王子誤認鄰國的公主是她的救命恩人,而動畫則是海巫偽裝的。
動畫把海巫塑造成一個想奪取川頓王座的壞女人,童話只是一個巫婆。
動畫裡的代價是小美人魚成為海巫的,但童話則是化成泡沫消失。
童話是指第四天的早晨化為泡沫,動畫的代價馬上出現。
動畫替海巫製造出了一些手下,童話沒有。
小美人魚在動畫有許多同伴(比目魚、賽巴斯丁),童話沒有。
童話有出現小美人魚的姊姊要幫助小美人魚,動畫沒有。
動畫裡的小美人魚最後與王子結婚,童話則是小美人魚變成泡沫消失。
動畫有替小美人魚取名字,童話裡只有稱呼小美人魚。

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傾城之戀讀後

  「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故事的開場,是白四爺隻身拉著胡琴,寫作的方式奇妙的從一個第三者的敘述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引到故事的情境裡。為何使用的是胡琴這個樂器?我想與它咿咿啞啞的聲音有關,胡琴低沉的音調,正好配上了故事裡的年代,身為女人的一種悲哀,或許是一種傳統,總認為女人嘛,無非就找戶人家嫁掉,只要偏移了旁人的期待,異樣的眼光就會一直注視著你。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或許是不習慣這種含蓄式的寫法,在我反覆看來,白流蘇與范柳原似乎是以理智來談愛情,或許有時參雜了點感情進去,但兩人對自己的未來皆是精打細算,誰都不願吃了虧。流蘇的理智在於家庭的壓力,而范柳原呢?他的愛的方式前期著實讓我無法理解,或許是不想被家庭束縛,不想被婚姻套住,也可能他的愛是藏在心底的,所以在文章表面上,竟然有一種深不可測,摸不著這人的真實意向為何的感受。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傾城之戀,可能是戰爭成全了她們的愛情,也可能是愛情造就了戰爭的考驗,作者以一種因果關係比喻,誰知道呢?而那堵牆,個人以為,「城牆、城牆」,如果香港是一座城,那暫且以堵灰牆來比喻為實體的城牆吧,可能倒,也可能依然屹立,塌了,可說是香港的陷落,未塌,也可說是見證了他倆的愛情,那堵牆具有一種精神上的意義存在。

  「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前後文俱以胡琴咿咿啞啞的聲音來串場,讓我覺得此篇文章頗富一種說書人在說書的韻味,開頭的蒼涼讓我初以為是指身為一位傳統女人,所要承受的家庭壓力;直到看到結尾的蒼涼,這不就是一種愛情、戰爭過後的蒼涼感嗎?的確,蒼涼的故事多著,不問也罷!

手塚治虫動畫,人魚

簡介:

  小男孩在水塘裡遇見了人魚,並把她帶回家,但小男孩的父母看到的卻只是一條普通的魚, 所以認為是小男孩的精神有問題,送他去治療。治療人員運用各種方法,逼的小男孩忘卻那條人魚,但最後小男孩逃脫,帶著那條魚一起變成人魚走了。故事諷刺了現在大人注重科學不相信小孩子的話,並且扼殺了小孩子的夢。

創作手法:

  利用簡單的線條構成動畫,人物本身沒有色彩,是隨著背景移動而變化,但明顯的可以看出,缺乏幻想的世界是以黃褐色為主調;而利用藍、紅、綠等色彩來營造出有幻想的世界,形成一種對比。

動畫概論,當代動畫大師之探討3

  押井守所描述的未來,是一種機械與網路支配一切的世界,但也沒有達到鋼鐵城市那般境界,而是採用香港的城市景觀為藍圖,重新建立起一個未來都市,有時也會添加入各地的景緻(台灣的廟會),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他的運鏡方式,有時會以緩慢而至停滯,定格不動帶出人物,又或是拍攝場景,有一種特殊的風格。

  剛開始觀看Avalon,真的有一種令人分不清這到底是動畫還是真人電影的錯覺,同樣在網路找到一段:「據他本人的說法,這是跨入「第三電影」的第一步。從前押井守所提倡的「未來電影」如今,隨著21世紀的到來,目標也逐漸實現了。」但既然把它複製來了,就是因為我搜尋不到第三電影是什麼意思?這樣一定有第一電影跟第二電影吧,那又是什麼?未來電影倒是能理解的,像是駭客任務那種類型的吧!

  打到這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聽說有人輕而易舉的飆到八千字,我連想個兩千字都要耗費半天的時間,而且內容還不保證中立,因為我寫的比較「個人觀感」一點,可能會有地方出錯。對於押井守,我想他的獨特風格就是在於這種交雜在現實與非現實,靈魂是否等於意識的奇幻色彩中吧,而對於機械人本身的歷史,似乎自古不變的(問題是現實中根本就還沒出現這種高等級的機械人),一擁有了意識,就是人類恐懼的來源,我非常喜愛艾西莫夫的機械人系列的作品,他在「我˙機器人」當中提出的機器人三大法則(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坐視人類遭受傷害。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該命令違背第一法則。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與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已經被一些電影拿來作為依據使用,像是機械公敵裡,為什麼電腦(還是叫主腦、主機之類的…)慧奇為什麼會攻擊人類,因為他認為人類本身已經違反了第一條,人類與人類之間會互相傷害,所以他要把人類統統集中管理。

  但在攻殼機動隊中,所顯示出的並非人類與機械人之間的「結果」,而是一種追尋理解的「過程」(如果你要說原作是這樣其實我也無法反駁…),體現的並非「劇情」,而是「探討」。這種能讓人思考的永無止境的動畫,或許正是押井守作品的一大特色吧?

動畫概論,當代動畫大師之探討2

  自押井守小學時代起,每週六全家人都會養成習慣去電影院看電影,而當時失業中空閒的父親平日也會帶押井守去,所以押井守每週至少會看四、五次電影。上了大學後,除了繼續的看電影,也拍了一些八釐米、十六釐米的實驗影片,但早期日本的電影業並不甚發達,所以押井守轉而踏入了動畫界。

  他的成名作,福星小子雖然替他在動畫界取得了佳績,後期陸續也製作了不少出色的動畫,但還是無法忘懷真人拍攝的電影,第一部真人電影是犬狼系列的紅色眼鏡,動機是來自押井守年輕時,參加左派社會運動的經驗,但由於經費不足以及技術不純熟,這部片的票房成績以慘敗收場。第二部真人電影就是犬狼的第二部:地獄番犬,但票房成績依舊難看。接連的失敗讓押井守的頭上掛了個票房毒藥的稱號。後來1995年的第一部攻殼機動隊,在國際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許多知名的大導演像是盧貝松(Luc Besson)、駭客任務的導演-華卓斯基兄弟(Andy Wachowski, Larry Wachowsk)等都是他的粉絲,押井守又再度向真人電影挑戰,遠赴波蘭拍攝了Avalon,這部片並非寫實拍攝,也非一般動畫影片,全片在波蘭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地取景,後製則以數位製作完成,成為一種新視覺的動畫。本片在2001年金馬國際影展中獲得了觀眾票選冠軍,大受好評。

  我沒看過士郎正宗的攻殼機動隊漫畫,不知道與押井守的動畫差異何在,但在押井守所創造出的科幻風格裡,不得不說有很強大的吸引力,他的作品交錯於虛擬與現實、靈魂與軀體上,融合了英國詩人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莎士比亞(Shakespeare)及孔子的哲理。

  押井守在人類、人造人、機械人三者共存的世界裡,探討未來、人性、靈魂跟意識這種嚴肅的話題,主角草薙素子在最後捨棄了所有的肉體,走進了只有意識(靈魂?)存在的電腦網路中,這種超脫一般人所了解的「死亡」亦或是「重生」,成為了一個驚人的結局,以及片中所展現出來的特殊風格,讓押井守在國際上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其受歡迎的程度更甚於在日本國內。這作品並且影響了日後的經典電影:駭客任務。(並且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甚至還影響了日後鐵達尼號的詹姆斯科麥隆導演」,但是想了老半天,我還是無法把這兩片的共通處結合出來。)

  而在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當中,除了延續思考人類與機械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人類為什麼需要人偶?」,裡面更增加了許多以禪學為出發點的對話、深奧的故事內容(像是懸疑的推理劇,看看完這段又不得不翻到前面了解一下,原來在你模糊的看過一段畫面時,主角其實已經在大腦裡歷經了多少的思考)。曾經我想過的是,押井守所接觸到的領域廣大,動畫人物的對白也這麼的引經據典,每段來源皆有可考之處,他是要讓觀眾了解自己的無知嗎……?

動畫概論,當代動畫大師之探討1

前言

  說起出名的動畫大師,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宮崎駿,從天空之城、龍貓到後來的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都獲得空前的成功,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著迷不已。再來或許想到的是大友克洋的阿基拉以及蒸氣男孩,阿基拉在美國剛上映,就創下該週票房冠軍,而蒸氣男孩融合復古與未來風格的畫面,也深受不少人士的愛好。還有庵野秀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除了是一部動畫,它裡面更是融入了人心、抽象的人物意識、心理以及自我思考,這種龐大複雜的表現效果,不得不讓人佩服起這位導演來。
  每一位動畫大師都擁有著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表現手法,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要屬動畫裡帶著科幻風格的押井守了。


押井守簡介

1951年 出生於日本東京
1958年 ニコニコ幼稚園 畢業
1964年 大田区立入新井第一小学校 畢業
1967年 大田区立大森第三中学校 畢業
1970年 都立小山台高等学校 畢業
1976年 東京学芸大学教育学部美術教育学科 畢業

1977年 進入龍之子動畫製作公司,正式踏入動畫業界
1978年 TV 作品《科學小飛俠》 分鏡、演出
1981年 TV 作品《福星小子》頭目導演、分鏡、演出、腳本、分鏡再構成
1983年 劇場版作品《福星小子 Only You》腳色設定、分鏡、監督
1984年 劇場版作品《福星小子2~Beautiful Dreamer》腳本、監督
1986年 OVA 作品《天使之卵》原案、腳本、監督
1987年 寫實電影《紅色眼鏡》腳本、監督
1988年 OVA作品《機動警察 PATLABOR》監督、分鏡
1989年 劇場版作品《機動警察 The Movie》監督
    TV 作品《機動警察 PATLABOR》腳本
1990年 OVA 作品《機動警察 PATLABOR 新系列》腳本
1993年 劇場版作品《機動警察 PATLABOR 2 The Movie》監督


 │  (想必其他作品你也沒聽過,我就省略了,辜狗最偉大。)


1995年 劇場版作品《攻殼機動隊》監督
2000年 劇場版作品《人狼》原作、腳本
2001年 寫實電影《Avalon》監督・腳本
2004年 TV 作品《攻殻機動隊 S.A.C. 2nd GIG》故事概念
     劇場版作品《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監督、腳本

connect 6 #569265



這局我也不知道是怎麼玩的

總之下到超過六十手我就覺得大概死路一條,只能和棋了

結果如圖所見,我只能靠一個 "對方不小心沒注意到" 來取勝

這個不小心有多難製造你知道嗎??

因為棋越多,空間也就越少,隨便一個阻礙很容易就能看到

其他的 "不小心" 明明就比這個困難,天知道這一個怎麼會沒有看到呢

這是我下最多步贏來的一盤棋

擷圖紀念一下 XD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追尋

  在《中央車站》一片中,朵拉與約書亞從人潮眾多的中央車站旅行至人煙稀少的世界盡頭,他們在旅程中都各有收穫。朵拉對父親的印象、從不寄出的信、嶄新的陀螺......這些皆有其含意,只看觀眾們如何去理解,可能簡單,也可能複雜。

  一開始,朵拉對父親的印象是酒鬼,並把這印象也加諸在約書亞的父親身上,但從未見過父親一面的約書亞則相信自己的父親是一名偉大的木匠。朵拉的改觀,我覺得照片具有相當的輔助性,她認為照片會使人忘卻真實的人,但在與約書亞離別後,她了解到照片是使人不被遺忘,接下來她看著相片,回憶約書亞、這段旅程,她與父親其實也有美好的回憶。

  而私吞別人信件的毛病,在最後也改掉,在她上車前寄了出去。其中要寫信的人,多數是寫給上帝,這代表了什麼?在我看來,可能象徵著傳遞希望的信件,寄到一個無人能及
的地方吧?

  在他們找到摩西時,莫名的我會幫他們擔心萬一又找錯怎麼辦?直到那個陀螺被做出來,突然就能理解到很多事,像舊陀螺可能是約書亞父親做的、木匠一開始就有機可循、他們果然就是兄弟......等,以及最重要的--陀螺影射出親人(母親死時陀螺沒了,找到哥哥又有一個新陀螺)。

  這部片環環相扣的地方很多,旅程能讓人找尋到未知的東西,甚至是一種淨化(或進化)的過程,然後到了盡頭,重新認識一個全新的世界,帶著它繼續上路,回到最初的開始。人生是一種無止盡的循環(圓),沒有開始,你只能在原地踏步(點)。

  去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