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Francis Bacon And Georges Rouault

  法蘭西斯˙培根是二十世紀英國最著名的畫家。培根畫筆下的人物,給人一種扭曲和痛苦般的感受;喬治˙盧奧則是十九世紀末的一位法國畫家,他的作品使用極端的變形以及強烈的色彩,往往在一種深沉的藍色當中,投入對比的黃色與紅色,展現出一種詭譎般的晦暗風格。讓我聯想起兩人的,則是他倆同樣的負面性畫風,痛苦、殘酷又悽涼,不知何故,我第一時間閃過的想法是:絕望的「形」與「色」就這麼構成了?

  盧奧成長在巴黎郊區,從小在彩繪玻璃工廠當學徒,我個人認為這與他鮮豔的色彩,粗黑的輪廓畫風是有關聯的,雖然約翰柏格認為這並不能說明什麼。而後他拜在摩洛門下學畫,我也深信摩洛及馬諦斯對盧奧的影響是極大的,看過摩洛及盧奧的畫後,便能看出畫法些微的相似性,而馬諦斯善用強烈的色彩去處理畫面,跟盧奧的繪畫風格豈不類似?後來摩洛去世,促使了盧奧對「死亡」的創作,他畫那些小丑、妓女及罪犯,畫出悲慘、偽善(很不巧,他的畫作除了那些低下階層的人,其他人我都認為具有偽善的特質,像是法官或律師)以及罪惡。

  同樣的負面,盧奧是一種後天(在巴黎郊區的成長、彩繪玻璃工廠當學徒、拜入摩洛門下、結識野獸派畫家、摩洛的死亡……)所形成的繪畫風格,在經歷他父親之死後,又逐漸轉變成一種平靜的磨難。而培根則與之截然,培根的繪畫風格非常一致,具有明確的世界觀。他期望能夠以最直接的、未經修飾的效果,來讓世人觀看,他以「人的身體」為主題,畫出扭曲變形的效果,直接刺激觀畫者的神經系統(培根認為以大腦去欣賞寫實畫的人,只是圖解式的,但是大腦和神經的奧秘,又有誰分的清呢?),他的創作依賴著「偶然」,並經常取材自照片去想像。

  培根畫中的表現與所謂的世界末日的畫家是不同的,他們總是想像著最糟糕的一面。對培根而言,最糟糕的事已經發生了。而最糟的事情與污血、髒點、內臟無關,最糟的事是人看起來十分愚鈍且豪不在意。

  我對於培根與盧奧,兩位相同晦暗畫風的畫家非常感興趣,或者應該說,我本身對於不同於大眾所喜愛的風格都感到好奇,第一點是因為他們兩位,的的確確就是「畫家」,而非迎合大眾口味的「畫匠」,或許別人認為我區分的太過,但這在任何領域上都是適用的:有技術僅僅只能成為一名工匠,想要成為大師則需要磨練和領悟。而第二點則是──看著他們的畫,我感到一股震撼力。初看到那幅【教皇英諾森十世】,是挺駭人的,不過看久卻覺得這題材有意思,教皇耶!好毒辣的畫法,感覺畫裡就透著濃濃的權利至上、金錢奢華的腐敗感(雖然畫裡沒出現金銀財寶),一看就不禁感嘆起來。

  培根明確的知道自己想畫什麼、自己畫出了什麼?他一生的作品當中都在追尋「人」,約翰伯格說培根的作品是以「人的身體」為主題,可是再繼續深入了解培根,我越來越不敢肯定這個說法,我個人覺得,培根比較像是畫出了「人性」。人,萬惡之根源,怎麼說來著,就像是地球上的癌細胞一樣,跟他的畫是挺符合的。

  而盧奧呢?因為剛巧我先看後面的瑪格利特,所以第一眼掃到的,是盧奧晚期活在一種後悔的狀態中,是什麼樣的人生讓他對自己以前的畫感到罪惡?根據我的解讀是:盧奧是因受到外在影響而變的畫風偏激,直到晚期,他開始對以往的作品感到後悔「或許人生並沒有這麼糟?」而自責。

  盧奧第一次遭遇到的死亡是摩洛的死,那之後他變的憎恨生活;第二次遭遇到的是他父親之死,之後盧奧逐漸轉變了畫風,趨向平和。這是讓我比較難以捉摸清楚的地方,同樣的死亡,為何盧奧會有不同的感悟出現呢?這兩階段的經歷,清楚的造就出「盧奧」繪畫生命中的轉變。

  同類型的風格,不同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各自繪畫出那個世紀,遺世而獨立的一種深沉,大腦對世界的認知,真的很奇妙且難以捉摸。

2 則留言:

  1. 今天回顧以前的文章,被我自己當時的深度都嚇了一跳。近期的文章反而沒什麼字,都是照片居多,天吶......我要振作Orz

    回覆刪除
  2. 我覺得適度的圖文是不錯的~

    回覆刪除

留下你的意見吧~